歡迎來到天臺人才網(wǎng)!
天臺北地行(下)
2015-05-06 09:41:10 閱讀量:392 來源:天臺人才網(wǎng) 作者:天臺人才網(wǎng)
  -盧益民 圖/文

  憶情小鰲坑

  一直很想去一個小山村,不為走親,不為看風景,為的是看看這個村怎么走,為的是僅僅看上一眼,體驗當年父母親生活的艱辛。這就是小鰲坑村,萬年山深處一座并不起眼的偏僻村莊。

  從地藏寺出發(fā)去小鰲坑村,要行十里的彎多路窄的山路,好在山路都是水泥澆的,有的路段還在懸崖峭壁上通過,雖有驚但無險。同行的陳逢綱同志,曾在萬年山工作過二年,對這里很熟悉,說這條公路是白鶴鎮(zhèn)最后一條村村通公路,建于2012年,號稱白鶴鎮(zhèn)的“天路”。天路者,一是言其高,這里海拔達700多米;二是言其險,都是崇山峻嶺、層巒疊嶂。在昔日,這里是個封閉的世界,去白鶴鎮(zhèn)區(qū),要走四十里山路;去城里,則更遠。同樣,外面的人除非生活所迫,必須來或者需要走親訪友以外,誰都不愿意涉足到深山冷岙中。當年我的父母親,就是為生活所迫,多次來到這里砍柴。

  記得我小時候,老家周圍的山光禿禿的,由于大村人多,大部分家庭都是長年缺柴火燒飯,沒辦法,只能到外面很遠的地方砍柴。萬年山的許多村落,人少但山高林茂柴盛,自然成為我村村民前往砍柴的首選之地。小鰲坑,就是那時經(jīng)常掛在他們嘴邊的一個地名。每年過年前的一個月時間里,家里總要準備一些過年柴,父母親、大哥和幾個村里人一起,吃過早飯,帶上麥餅,從家里出發(fā),登上高高的天柱坑嶺,過單家頭、塘頭殿,再經(jīng)過大風闕,下鰲坑嶺走到小鰲坑村,行程足足四十多里,而且全是崎嶇山路。去時單手走路已很疲累,但回來時,肩挑百來斤柴,又要走同樣多的山路才能到家,真是艱辛??!我的父母親就是以這樣勤勞的雙手,撫育了我七個兄弟姐妹。

  回憶之間,車停小鰲坑村大會堂前。大會堂前有幢九間三層樓的磚混結(jié)構(gòu)集體屋,據(jù)說建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。在一個偏僻貧窮的山村里,四十年前就建有這樣氣派的集體屋,令人咋舌。我看了一下小鰲坑的村容村貌,村里的房屋都是沿山而建,自低到高,錯落有致。一條坑溝,窄窄的,水量較大,從山上流下,穿村而過,流到村外,最后注入新昌的長詔水庫,這條坑就叫“小鰲坑”,無疑村因坑名。這是白鶴鎮(zhèn)最北的一個行政村,北面三五里路就是新昌縣的黃沙坑村和東家坑村。小鰲坑村分上坑和下坑兩處地方,人口最多時有五百人左右,但現(xiàn)在村里平時只有四、五十個老人孩子留下,年紀輕的都外出打工掙錢去了,整個村莊顯得格外寧靜,只有“嘩嘩”的坑水流淌聲音傳來,讓人恍如置身于世外桃源。

  陳逢綱說這里有一寶,就是紅豆杉樹值得一看。這對我來說真是意外收獲,因為我向來喜歡看古樹。據(jù)說小鰲坑村有大小五棵紅豆杉,其中兩棵樹齡起碼在五百年以上。這兩棵紅豆杉各有特色,大會堂邊上這一棵軀干挺拔,一個人剛好能合抱過來;另一棵長在下坑的泉溪保廟石頭墻內(nèi),老干虬枝,樹枝從旁斜出,極具形態(tài)之美,它與古廟、小溪互相輝映,構(gòu)成了一幅絕妙的風景畫。

  在下坑,看到幾個老農(nóng)在田里種土豆,我上前打聽情況,其中有個人說他有親戚在我村里,后來一說,他居然還認識我家大哥,說我大哥當年跟我父母親來這里砍過柴,到他家里也坐過喝過茶,這讓我倍感親切。從他的口里,結(jié)合自己的觀察,我認為這里的發(fā)展前景還是可觀的,一是這里有7000多畝林地,其中毛竹山就有3000畝,現(xiàn)在公路修通了,林業(yè)資源可得以合理開發(fā)并外運;二是此地有保存完好的古道,距地藏寺僅5里路,距萬年寺也不過10里路,可依仗兩大名寺提高自身的知名度;三是環(huán)境清幽,隔絕塵囂,古樸的原始村落適合市民來此休閑旅游;四是這屆村兩委干部比較齊心,干部想做事會做事,這是個非常有利的條件。還有……懷著對小鰲坑村那分感情,我很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村主任和書記,讓他們知道,小鰲坑是個好地方,這里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。

  別了小鰲坑,我下次還想來的地方。

  感悟通玄寺

  在天臺眾多古剎中,實事求是說,通玄寺的知曉度并不是很高,去年看到梁立新先生手上有份宣傳通玄寺的小冊子,我才第一次知道離萬年寺不遠,在巖頭墩的地方,還有這么一所寺院。當時,我就想找個機會去看看。“通玄”者,通曉玄妙之理也,有詩句云“性空長入定,心悟自通玄”,這個詞一般用于道家比較多,比如“通玄真人”、《通玄真經(jīng)》等,怎么佛教寺院也用上道家符號的名稱?我有點好奇。

  這次游萬年山后,傍晚去石梁鎮(zhèn)時,想起謁訪通玄寺正好順路。此時,天剛好下著小雨,在杏花煙雨中能夠感受一番古剎的氣息,也正是時候,我喜歡這樣的意境。

  通玄寺原名“凈名院”,據(jù)《天臺山方外志》記載:“凈名院在縣北五十里十一都,舊名通玄定慧,周顯德四年建,蓋僧德韶第一道場,宋大中祥符元年改額,今廢。”這里講的“僧德韶”,即吳越國的德韶國師,他是佛教法眼宗二祖,號稱“智者再來”,絕對算得上中國佛教史上的重量級人物,而通玄寺正是他在天臺山創(chuàng)立的十三個道場中第一個道場,真可謂苗紅根正,是“長子”。當然它也是正兒八經(jīng)的千年古剎,在歷史長河中曾經(jīng)輝煌過很長一段時間。原有山林上千畝,耕地、茶園數(shù)百畝,梵宇層疊、樓閣高廣,靈氣所鐘,盛時住僧五百余單,開悟證道者不可勝數(shù),中間也出過幾位大師級的禪師,如明末的密云圓悟禪師,清朝的獨朗行日禪師等。但同樣,在歷史的風雨中,通玄寺在輝煌后也走向了衰敗,又在衰敗中重建,在重建后荒廢,甚至湮沒于山野之中不為人知。

  1980年,一位來自舟山岱山的僧人尋訪到這里,見通玄寺殿宇倒塌殆盡,當?shù)卮迕褡鳛榕E锸褂?,滿地污穢,慘不忍睹,不禁心酸神傷,同時,一種重振道場的使命感和力量也讓他熱血沸騰,他就是前任住持、今年已經(jīng)七十九高齡的凈昌長老。聽說這里有個小故事,講的是:凈昌法師開始住在通玄寺時,有一次吃了菜油,里面可能有老鼠藥什么的,肚子痛得難受,住院28天,有一天夜里夢見韋陀菩薩托夢給他,讓他回通玄寺去住,他回去后,第二天病就好了。從此他堅定了自己的信仰,發(fā)愿重建寺院。有緣得很,我們到達寺院時,凈昌法師剛好在寺里。他看上去身材瘦小,但和藹慈祥,臉上始終掛著微笑,一看就是個道行深厚的長者?,F(xiàn)在的寺院,別看它規(guī)模很小,僅三間供奉觀音菩薩和韋陀菩薩的老大殿,但這三間老大殿卻是凈昌法師三十多年來自己種菜并擔到五、六十里遠的縣城賣來的小錢,加上他到舟山化緣來的5萬元,自己挑土,一磚一瓦建起來的。同時,對寺后的荒山進行種樹綠化,現(xiàn)在已是滿目青山……這一切的含辛茹苦,實非常人所能體會。這種信仰,這種精神,深深地感染了我們。

  禪房的墻壁上貼著一幅人物畫,畫的正是通玄寺的第一代祖師德韶國師,右上方幾行字,“通玄峰頂,不是人間,心外無法,滿目青山”。我這時才恍然大悟,很早就知道這句千古著名的禪偈是德韶國師所講,但今日在此看到,猶如久別的老朋友相見,不禁內(nèi)心歡喜。這是德韶國師當年師從江西臨川法眼文益大師時說的一句偈語,法眼大師聞聽,當即肯贊:“即此一偈,可起吾宗。”從此奠定了德韶國師的法眼宗地位。

  如果說,德韶國師在天臺山創(chuàng)立了十三座道場,是對佛國天臺重大貢獻的話,那么,他更大的貢獻還在于他和天臺山螺溪傳教院的羲寂大師一起,促成當時的吳越國國王同意,遣使前往新羅、日本繕寫天臺智者大師之遺著,完備之后帶回國內(nèi),重新豐富了佛經(jīng)典藏,此舉在中國佛教史上意義非常重大。

  站在德韶國師的畫像前,我反復吟詠這句偈語,若有所悟,但還是不甚了了。對于佛家來說,修行到了通向玄妙頂峰的禪境,你就不會追逐色相,不會被物質(zhì)利欲蒙住自己的雙眼;做到法在心中,佛在心中,自然佛性清凈,看世界萬物都如眼前的青山綠水一樣清潔無塵。但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,要學會放下,隨緣,活在當下,熱愛生活,享受生活,那么滿目青山、隨時隨地皆是快樂自在?!坝钪婕次嵝?,吾心即宇宙”,境由心生,你心光明,世界光明;你心暗淡,世界暗淡;你心迷失,世界因之迷失。德韶國師就不用說了,站在旁邊陪我們參觀的凈昌法師肯定是個快樂自在的人,因為他有信仰,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不動搖,心與世界融為一體了。

  燃燈者,沿著前輩的路繼續(xù)前行。2013年6月,允源法師被凈昌老和尚的精神感動,來到通玄寺,愿意接過重建通玄寺的重任。他發(fā)動社會人士積極籌集資金。目前,寺院總體設(shè)計完成,天王殿落成。2014年10月25日,通玄寺在天臺和諧園舉行了雅集音樂茶會活動。10月26日,通玄寶殿奠基典禮隆重召開,高僧大德、各級領(lǐng)導、社會賢達人士云集慶賀。今年,允源法師計劃重建廂房和禪堂??梢韵胍?,幾年以后,一座唐宋建筑風格的千年古剎,一處現(xiàn)代禪修和養(yǎng)生的凈土,一所法眼宗的重要道場將出現(xiàn)在世人面前。

  佛道和諧,滿目青山,“通玄寺”的字面意義也正在于此吧。走出通玄寺,煙雨朦朧,我心釋然。

 

求職標簽
訊息分類
熱門文章